李凌和“要多想”和迎新系统

原北理工李凌从甲方到乙方,他应该是要“加油干”了。他的公众号和简书写了很多信息化方面的思考,很贴合他的“要多想”。最近他说了一下迎新系统,我也乘机来说下吧。

录取通知书的意义

录取通知书的存在只剩下仪式意义了。现在这个时代,是否被录取,录取到哪个专业,已不需要一个靠EMS快递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运力经费保障的系统来告知了。

由于实体录取通知书确实会到达用户手里,所以很多都在上面放一些二维码和随机密码用来做网上信息的导入。

迎新系统功能

迎新系统面向学生的功能一般包括多语言、确认完善个人信息、到达信息、请假、选宿舍、军训安排和领军服、缴学费、资助、校史学习、入学测试信息化图书馆知识学习、心理测试、英语分级考试等等。很佩服很多学校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面向吹牛的功能一般包括搞些人脸识别,搞个大屏幕,显示进度,显示全国各地学子赶来的地图和各种眼花缭乱的可视化图表。

其他功能还包括通知、IM、SNS社区、老生志愿者管理。每个功能都可以细化,体现人性化,比如选宿舍,要不要院系打通?籍贯打通?南北混合?能否自由组队?臭气相投?宿舍等级?这些都是要业务部门动脑筋。

通过共享的GPS信息、航班信息、唯一码等,可以把新生动态管得死死的。我是一个很好的产品经理,大家都是,每个人都有很多想法创意,但是到要落地的时候,就不一定有程序员出来写了,或者写也只是浅尝辄止,不注重细节。想多了,就要考虑华东师范大学沈富可说的“落地”问题了。

科技应该是无感知的,怎么便利怎么来。所以迎新画面应该是一个冷酷的少年,背着个破旧的双肩包,在一排类似自助值机ATM冰冷的机器前面刷了一下他的身份,自动掉出他的校园卡和相关装备,转身孤独地走了。然而现实不是这样子的,还要有仪式感,一般是新生被三姑六婆拥簇着,师兄师姐围绕着,咧着嘴在摄像头前面做着人脸识别,在院徽前面剪刀手留影,拿着一张抬头是学校红字的信纸,写下未来期望,密封后等离校的时候打开泪流满面。

弱密码问题

弱密码在很多学校是存在的,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可能由于意识或者资源导致一直落地困难。

要做好密码交付或者初始化产生,可以有以下方法:

  • 在每个新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内下发激活码,根据激活码去重置密码,这个实际上还可以跟踪收到的时间。
  • 再想多一点,安全点,你不希望招生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邮递员或者其他人可以看到激活码,可使用刮刮卡覆盖激活码,招生部门的工作人员扫某个明码对应系统内的激活码。
  • 再多想多一点,安全点,在利用激活码首次生成密码的时候做些监控,比如IP来源是否跟他的常住地址一样?录取通知书快递签收时间是否一致?生成一次密码后立刻失效。有没有人在暴力破解密码?

也可以不用这么复杂,按李凌说的,转换思路,学生报志愿的时候都有填写手机号码,身份证信息,可以直接发送到手机或者通过第三方实名认证。

我们在用的身份认证系统,线下的忘记密码重置流程用户要拿着证件找到管理员,管理员在系统内搜索到用户,进入修改密码,然后设置密码通过口头或者纸张把密码传递给用户,并且千叮嘱万叮嘱一定要回去修改。幸好我们有意识和能力自己写了程序做了扩展,用户需要线下重置密码,通过访问某个网址,预登记他要修改的密码。到现场,管理员验证一下证件,在少量的申请列表点击确认即可。极大提高了安全性和便利性。

不再依赖新生数据

这个我原先没有想到,确实,往前走了一步,步子迈得很大,迎新系统常态化开放。确实就算开学后也会有一些新生入校,以往一般都直接走线下渠道了,常态化开放会让数据更加规范。而且迎新系统不止为新生准备的,老生也可以继续使用迎新系统,就像你查询历史订单一样。

没来的人呢

迎新之前要做很多准备,整理数据,有些数据已经下发到各个系统了,为了提高校园卡卡片质量,会提前在工厂批量制卡,门禁信息已经下发了,学号编制完成了,但是有些新生突然不来了,这些数据是否有同步去清理呢?

扩展

迎新就迎个新的学生,那教职工呢?客座教授,访问学者,短期培训?游客呢?不说了,就此打住。接下来说说选课系统,动起来,动起来,起来High。